非遗“打五件”:舒照兴73年的坚守

2022-07-29 09:10:37




在82岁的舒照兴的人生轨迹中,他不仅曾是文艺兵,是老师,是公安,是厂长,还是非遗“打五件”的第九代传承人。在众多身份中,非遗传人成了舒照兴下半生最自豪的一个,那么他缘何要坚守这门“讨饭”行当?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采访到了舒照兴老人。







困境
从台上到台下,沦为“讨饭”行当



“打五件”是古老的花鼓戏表演艺术形式,有近400年的历史。表演者通常一人分饰多角,配以多种乐器,乐器一般有:大锣、小锣、镲、鼓、匀板等,俗称“打五件”,所唱内容多是传统花鼓戏唱词小曲。第四代梅门传人把“打五件”传入溧水,舒照兴的父亲则是第八代传人。

“我7、8岁的时候,每逢过年,小年到大年十来天,父亲一帮人就扛着架子打五件,挨家挨户拜门头,换点糍粑、米面等吃食回来过年。时代的变化,让‘打五件’从台上走到了台下,逐渐沦为‘讨饭’的技艺,名声不好听,没人愿意学了,濒临失传。”舒照兴说。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十岁的舒照兴对“打五件”充满兴趣,正式向父亲拜师学艺,成为“打五件”第九代传人,如今承袭技艺已73年。年少时“打五件”的繁荣景象,一直烙印在舒照兴心中,而“打五件”从台上跌落台下,沦为“讨饭”行当,再到濒临失传,让舒照兴心里不是滋味,下定决心要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传承
从台下到台上,成为市级非遗

台上台下,一直是舒照兴的一个心结。2006年,国家对非遗的政策扶持这个契机,让舒照兴找到了机会,他克服各种困难,深入调查,四处拜访,搜集和整理相关文字资料,案板上厚厚的一沓资料就是最好的证明。2008年1月,“打五件”被批准为市级“非遗”项目。两年后,舒照兴被批准正式成为南京市“非遗”“打五件”代表性传承人(第九代)。

没有平台,就建立平台;没有市场,就打造市场。经过两年的筹备,舒照兴在2009年成立了杨树山民间文化艺术团,2016年,团体更名为南京溧水大李巷文艺演出团,在舒照兴的带领下,演出团真正将“打五件”搬上了大舞台。

2021年1月,南京市非遗“打五件”传习所挂牌成立,起到了宣传普及作用,也招募了一众青年。如今,“打五件”也传承到了第十代,2016年起,王配配、许秀金等年轻人的相继加入也让这个民间艺术形式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创新
从线下到线上,登上更大舞台

“打五件”是农耕文化时代的产物,经过工业化时代后,从中心走向边缘,濒临失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怎样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和弘扬,一直是困扰着舒照兴的问题。

舒照兴认为,正是因为曾经没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这门技艺才会一度没落。于是,舒照兴带领演出团队加入了二胡、笛子、扬琴等乐器伴奏,创作符合时代背景的唱词,配备舞台化的服装……从乐器组合、剧本曲目、舞台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丰富“打五件”的内容,演好、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如今82岁的舒照兴,熟知信息化时代的传播特点,并且用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形式记录、传播传统民俗文化。

“过去的表演人员从未有过女性,而第十代的三位弟子都是女性,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现在我们的表演更加舞台化,形式也更多样,希望未来能走上更大的舞台。我深知责任重大,一定要传承好‘打五件’,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不辜负师父的期望,让‘打五件’一直流传下去。” 第十代传人王配配说。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