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五件”
“打五件”有400多年历史,源于河南,是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由洪、南、梅三位老艺人下江南,传于江浙皖一带。
明末清初,战乱、灾荒不断,民不聊生,住无定所,艺人们利用“打五件”的形式逃荒要饭。三五成群,带着五种打击乐器,走村串巷,演唱乞讨。“见花开”唱吉祥发财的好听话,获得食物为生。
“打五件”的锣鼓架上挂桌围,双关刀上放花球、龙额,下挂口面。双关刀上挂锣。架上放钗,横头挂鼓。一人掌鼓板,一人打锣和钗,一人打小锣,打五件又叫支扇。
花球,龙额,口面起水牌作用,昭示这班人能组班唱草台大戏。
洪、南、梅三大门派,梅门弟子最多。鼎盛时期是第八代,有近百名弟子。第九代也有近五十人,至今已传第十代。
“打五件”项目,于2006年9月向溧水文化局申报“非遗”,2007年7月由溧水县文化局向南京申报。2008年1月12日批准“打五件”为市级“非遗”项目,并登报公布第一批87个“非遗”名录。2010年5月批准舒照兴为南京市“非遗”打五件代表性传承人(第九代),2018年12月溧水区政府批准王佩佩为“非遗”打五件代表性传承人(第十代)。
“打莲湘”
“打莲湘”有几千年的历史,远在商纣之前就有这种表演艺术形式。相传武王伐纣时,黄飞虎就曾化妆成“打莲湘”的艺人混出关外,起兵造反,推翻了殷纣。楚霸王项羽当年在戏马台驯马时,用的竹编,样式与莲湘相近,故而得名霸王鞭。宋朝年间,皇帝赐名乞丐棒为“打莲湘”。并封乞丐洪七公为打莲湘祖师爷。明末清初,“打莲湘”是河南灾荒年代妇孺作行乞的生活手段。随着难民的南移,妇孺们随同“打五件”、“打鱼鼓”、“唱道琴”等艺人们一起逃荒来到江浙皖地区。
溧水白马“打莲湘”的传承,主要是河南竹莲湘的一支。是由南京市“非遗”打五件第九代弟子侯春生、蔡明扬、舒照兴根据打莲湘的传统打法,系统编排整理出打莲湘的顺序和口诀,于2015年传授给南京溧水大李巷文艺演出团舞蹈队,并由副团长罗年华负责实施和传教。从此,白马莲湘队诞生,多次参加“蓝莓节”、“梅花节”、“美丽乡村欢乐汇”“春晚”、“水上大舞台”的演出,深受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2018年12月,副队长刘柳被溧水区政府批准为区级“非遗”打莲湘代表性传承人。
袁六顺紫砂壶
袁六顺,1971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毕业于南京市电力高等专科学院。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南京大学艺术研究室特聘陶艺艺术家;现任“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秘书长、“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民族艺术委员会”会长、南京六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紫砂陶艺源远流长,始于宋代,成于明代,盛于清代,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袁六顺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并得到亲授和真传,凭借自己的勤益及扎实的功底,制壶技艺日渐精进,对历史名作时时心揣手摩,师于古而不泥古,见解独到,自成一派。其作品造型简洁大方、构思寓意深远、用料考究、线条流畅灵动。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精品展中屡次获奖,在业内和藏界备受珍视。
舞狮子
杨塘舞狮一般分为拜门头和打地场两种方式。拜门头就是挨家挨户去舞狮,狮子进门后从拜四门开始,即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舞拜。狮子在舞动时还要敲锣打鼓,拜完一个方向,有人喊彩,说一些吉祥和祝福的话。舞狮结束时,舞狮人将礼品拿走,退着出门,舞狮结束。其次是打地场,狮子拜完全村门头后,晚上在村中选一块空地进行打地场。全村人都到场边观看舞狮表演,舞狮者先在一张台子上表演,然后是三张,七张桌子叠起来,最多可达九张桌子。舞狮者演各种动作,有燕子扑水、狮子望拐、狮子望月、小蛇游水、凤凰点头、打莲花滚和狮子滚绣球等名目。
杨塘舞狮队从1807年创建至今已历经五代狮王。第一代狮王刘克金(1807-1827年),第二代狮王刘克堂(1827-1900年), 第三代狮王邰斯友( 1900-1937年),第四代狮王周志含 (1950-1966年),第五代狮王杜正柏(1985-2016 )。2016年9月杨塘狮子队加入余修贵团长组建的金白马民舞团,在民舞团的支持和带动下,杨塘狮子队不断壮大,不断创新,已经成为白马镇的民间传统舞蹈,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跳马灯
跳马灯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艺术,起源于宋朝仁宗年间,后传入溧水地区,许多大的村庄都有跳马灯的习俗。马灯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拜门头,就是到村中各家各户门口表演,另一种是打地场,就是在村中选一块空地进行表演,表演的时间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早年的跳马灯,有18匹马、26盏灯组成。马灯是用竹蔑编扎,用透明纸糊灯,用彩纸彩布装点马匹,由年轻小伙子进行表演。表演时,表演者装扮成各种历史人物,手持各种不同人物所持刀枪棍棒等不同兵器捉对厮杀,配备各种打击乐器进行伴 奏,村民们围在场地四周观看,表演时间有一个多小时,场面非常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