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时政:我在南京这十年 - 从“会种蓝莓”迈向“慧种蓝莓”(7月11日)

2022-07-11 09:01:33 南京国家农高区

今年,70岁的胡和荣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原先100多亩老品种的蓝莓树砍掉,重新种上新品种,他说,不狠心不行,我们必须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每年的5月—7月是蓝莓采摘期,70岁的胡和荣干脆就住在上山,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在田间忙活。作为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党总支“两莓”党支部书记,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村民们摆脱贫困,这条路他一走就走了十多年。 “过去农民在农村是最苦的一个行当,像我们村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到外面去打工去了。”胡和荣说,过去他们种蓝莓基本是“望天收”,种出来什么就卖什么。2017年天气干燥,好多天没有下雨,山上的蓝莓大概1/3产不出来果子。

随着时代发展,不少对农业热爱的年轻人琢磨起新技术,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技术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新农具”。

溧水南乡莓园农场主陈奕同在种蓝莓之前,从未有过乡村生活经历。2013年,他在溧水选了一块地,一门心思种蓝莓,研究土壤、气温、种苗、施肥,和研究机构合作,所有种植环节,都自己指挥实施,他们家的蓝莓就被公认为口感出众。陈奕同常说的一句话是,“要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解决掉,而不是等问题发生。”

走进南京国家农高区5G蓝莓植物工厂的玻璃温室里,只见果实已挂满枝头,除了采摘和修剪需要人工作业,浇水、施肥、光照、 温度等农业生产环节都已经实现智能控制,一个生产工人可以管200-300亩地。

怀着“泥土香”的执着和对农业事业的情怀,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农民不再脚踏黄土背朝天,完成了“会种蓝莓”到“慧种蓝莓”的“华丽转身”。

导航